特朗普爱上保洁员?一场假短剧如何骗过全网,连AI也中招

lin james
2025-08-04
Share :

如果你最近刷社交媒体时没看到《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》的热帖,恭喜你——你是少数没被“骗”到的人。这部听起来像“美版甄嬛传”的爆款短剧,情节设定魔幻又抓马: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抛弃模特妻子梅拉尼娅,转身爱上在白宫打扫卫生的亚裔单亲妈妈,甚至还要娶她为第一夫人。

这样一部看似“狗血到极致”的剧,不仅在中文社交平台上刷屏,甚至还被不少主流媒体和大V引用,称它三个月狂赚1.5亿美元,成了中老年女性的新晋精神食粮。

可惜——这部“爆款神剧”,​根本就不存在​。


谁制造了这场“全网级幻觉”?

这场信息狂潮起源于7月1日,一篇由自媒体账号「留学生日报」发布的文章。这篇内容极可能由​AI写作工具生成并由人手润色​,语言结构完整,叙事流畅,足以以假乱真。

最离谱的是,虽然这个账号只是个普通自媒体,它的内容却被多个正规媒体引用转载,甚至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旗下的《新明日报》也发布了一篇看似“实锤”的报道,进一步助推了这场信息雪崩。

图片 文章称:“特朗普要娶打扫白宫的亚裔妈妈为第一夫人”,还配图、配数据,信誓旦旦。最终,这篇报道被删除,但为时已晚。

图片

社交平台的短视频解读、二创内容、图文爆款接踵而至,一个完美的“​出口转内销信任闭环​”就此完成。更讽刺的是,很多人开始一本正经地分析剧情,讨论美国审美,连​AI工具也没能逃过被套路的命运​。


AI 是帮凶,还是受害者?

在事件初期,不少用户使用主流 AI 工具(包括搜索型AI、问答型AI)试图验证这部剧的真实性,得到的回答却是肯定的:“这部剧确实存在,多个平台都有报道”。AI为何“看走了眼”?原因很简单:它的依据本身就是由人类制造的假新闻。

这暴露了一个AI时代的新问题:​AI的幻觉不仅是“无中生有”,更可能是“有源可查的错误”​。当模型引用的数据本身就是捏造、拼接、二次加工而成,那再精密的算法也无法分辨真伪,最终只会助推虚假信息的传播。


假新闻的传播密码:低成本,高吸引力,强共鸣

这类虚假信息具备几个典型特征:

  1. 生成成本低​:几分钟内AI可产出成千上万字内容;
  2. 传播能力强​:用猎奇标题和视觉冲击力轻松引发关注;
  3. 叙事极具“爽文感”​:刺激好奇心、同情心与情绪反应。

这种叙事公式并不新鲜:比如“《穿越开局911,看我如何拯救双子塔》”“《林肯三请我出山,南北战争被我终结》”,这些显然是虚构爽文的套路,却能轻易被误认为是真实存在的海外短剧。

DeepSeek 道歉王一博的假新闻事件中,网传“刑事判决书”也是由 AI 模拟生成的,语言专业、语气严肃,连部分新闻机构都一度误信。**这说明,AI 生成内容的“可信外壳”,比我们以为的更具欺骗性。

**图片


如何辨别内容真伪?先学会“去AI味”

在内容泛滥的时代,我们不能指望AI工具永远识别谣言。更重要的,是提升人类自己的内容判断力与表达能力。

而在日常写作中,我们也常常不小心带上“AI味”:句式雷同、逻辑僵硬、情绪空洞,这不仅削弱了内容说服力,也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机器所写。

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XXAI推出的 AI Humanizer 工具​,就是一款专门用于​去除AI生成感、增强人类真实表达风格的内容优化工具​。

​** XXAI AI Humanizer** 有什么用?

  • ✍️ ​让AI写作更像人说话​:优化语气、用词、句式结构;
  • 🧠 ​增强语境逻辑与情感温度​:让文章更有人味和可信度;
  • 🔄 ​一键批量润色​:适合内容创作者、媒体编辑和品牌方。

无论是用AI写公众号、短视频脚本、产品文案,还是社交平台发言,使用 ​AI Humanizer处理后,都能大大降低“AI味”,增加人类共鸣感和专业信任感​。


谣言与AI共舞,我们该如何自处?

当 AI 开始制造谣言、传播谣言、并从中学习谣言,人类唯一可靠的“防火墙”,就是自己的判断力。只是,这道防线也在逐渐被侵蚀:

  • 偏见让我们只相信符合立场的“真相”;
  • 信息茧房让我们屏蔽掉其他可能;
  • 情绪化内容让我们难以理性思考。

在这样的环境下,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提高信息辨别力,也更需要借助像 XXAI Humanizer 这样可靠的工具,来保障内容的真实性与人性温度。


小结:在真假交织的时代,内容的“人味”就是稀缺品

特朗普爱上保洁员的“神剧”虽然荒诞,却并非偶然爆红——它迎合了算法、满足了情绪、击中了内容市场的要害。今天它是短剧,明天它可能变成财经新闻、国际事件、民生谣言。

我们无法阻止AI幻觉的出现,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做“幻觉的传播者”。

记住:在真假难辨的内容时代,最宝贵的,不只是速度和点击,而是那份愿意核实、敢于怀疑、坚持表达真实人性的写作精神。

也许这就是——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人类。